《航空动力学报》
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不断的变化的,社会环境也不断在变化,所以任何一个专业都是需要持续改进。专业认证的方向明确了教学是 “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发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企业对高素质能力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给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索适用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学机制是当务之急[1-3]。
1 专业特色课程群体系模式建设
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有50%就业航空类背景企业,但我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等内容一直沿用传统机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师没有企业背景,与企业不能更好的融合,导致教学案例内容与航空制造类企业相关技术完全脱节,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航空零部件的设计、工艺、制造等相关知识十分匮乏。2011年我国航空航天行业企业数量是224家,增长到2015年我国航空航天企业数量为392家,年产值增长近26%,具有航空背景企业逐年递增[4-6]。我校机械类学生就业航空类企业也会逐渐增加,为了学生更好的与具有航空类背景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因此,对于创新实践教学上,构建专业特色的课程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
1.1 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围绕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航空企业实际案例为素材,构建航空特色机械制造专业基础课程群体系如图1。以“机械原理”课程为目标,以具有航空特色的典型机构:飞机起落架机构、飞机舱门机构、飞机襟翼机构、飞机折叠翼机构等对现有教学案例进行更新,并设计相应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航空典型机构结构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对航空典型机构分析和综合方法,进而具有在航空知识背景下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特色的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技能。同时,特色的案例教学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行业特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激情,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航空领域的工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1.2 专业课程群建设
以数字化航空制造技术为核心,航空类企业工程实际应用问题为导向,形成围绕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的多维度专业课程群。专业类课程学习是机制造专业学生所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根据航空行业的特点和企业需求,以及机械制造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对“金属切削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与编程”、“特种加工”、“数字化智能制造”、“CAD/CAM”等课程进行基于航空特色的教学改革。专业类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选取反映航空结构件结构与工艺特点,并能够涵盖所需教学内容的典型零件进行案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加工工艺规划、三维工艺建模、数控加工编程等教学模块与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相结合,并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将案例向不同课程进行辐射。同时,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教学案例进行丰富,最终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围绕以航空企业就业为导向、构建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群。
图1 专业基础课课程群
2 构建创新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体系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是最经典、最直接的教学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难点,掌握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为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学生接受知识偏向于灌输型、被动式。打破传统的“句号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索式“问号课堂”转变。以科技竞赛和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学生教师”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从第二课堂体系中可以看出,以创新课堂为中心,承接项目和参与竞赛为主要运行方式的第二课堂体系,主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课堂、项目开发与学科竞赛三个方面。以“课堂知识进作品”和“作品内容进课堂”为基础,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让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采用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对项目或竞赛涉及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覆盖范围广泛,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受到冲击,能迸发出强烈的创新激情。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过程,不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强化了实际动手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